马来西亚产业市场迈入整合期已有数年,人们最关注的是——今年是否真的会复苏?
目前的观点大致可分为2种,第一是市场已触底并蓄势反弹(乐观),第二则是泡沫将破裂导致市场崩盘(悲观)。
为了取得最真实的看法,《南洋商报》每年都会进行调查,收集发展商和普罗大众的意见。
今年,南洋商报访问了88家发展商,包括私人企业和上市公司。这期,我们先看发展商怎么说!
调整策略产品 维持业绩目标
发展商慎看房市
产业发展商站在最前线,推出项目前一定会仔细评估市场情绪,才作出商业决定,不做亏本生意。
很多人认为,发展商是商人,一定不会自打嘴巴,说产业市场不景气。
可是,经历数年整合期后,许多发展商开始接受现实,调整策略与产品,力求迎合消费者需求。
《南洋商报》2018年度调查采取匿名方式,让发展商安心分享意见,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依然谨慎看待今年市场。
经历数年的调整期,许多发展商在设定2018年销售目标时趋向保守,不难发现大部分上市发展商皆维持去年的目标,不敢大幅上调预测。
这也反映在调查结果中,有43.2%预计今年市场表现温和。
不过,丰隆投行分析员指出,大部分发展商今年销售目标持平,意味着市场可能已经触底。
“去年首9个月产业销售即将达到全年目标,且发展商不像2016年般下修销售目标,显示发展商对市场更乐观。”
举例说,马星集团去年推出“重新定义可负担房屋”活动获得热烈回响,达到18亿令吉销售目标,今年则设下最低18亿令吉的目标。
14发展商看好
较乐观的发展商有18家,其中14家看好今年市场表现,还有4家相信市场会大放异彩。
但是,还有34.1%发展商不敢太乐观,认为今年市场表现会放缓。一小部分甚至预计市场表现差劲。
国家产业咨询中心(NAPIC)数据显示,去年首9个月,发展商共推出5万3359单位住宅,为过去5年同期最高。
可是,发展商的销售表现,在2016年首9个月跌至31%后,至今还未回到4字头,去年同期为30.2%。
减税无助提振需求
询及今年产业市场价格走势,接近一半的受访者预计会停滞不前。
乐观派和悲观派人数各有24家,不相上下,其中25%认为价格会上升5%至10%。
相信产业价格平平或改善的64家发展商进一步指出,促进需求的主因是经济复苏(37.5%),接着是获得融资(25%)和家庭收入攀升(12.5%)。
其他原因包括人口增长(9.4%)和外国投资(9.4%)。也有6.2%受访者预计需求平平,不见得会比去年好。
值得注意的是,并没有发展商认为,政府降低所得税率有助于提振需求。
政府在2018年财政预算案中宣布,年收入介于2万至7万令吉的纳税人,个人所得税率降2个百分点。
大马经济去年强增5.9%,远超前年的4.2%,令发展商重燃希望。不过,经济学家指出,比较基础高和消费放缓,因此今年经济增长将放慢。
批贷率改善
去年累计11个月的房贷申请与批准率,分别按年起16%及15.8%,扭转2016年的跌势。
分析员认为这显示买气改善,但产业供多于求、可负担程度和即将举行的大选,让潜在买家先静观其变。
此外,政府在2018年财政预算案中宣布,开放灵活融资方案(SPEF)至私人界。
MIDF研究认为,这项措施将降低房贷拒绝率,并为购屋者提供一个获得较高房贷额度的机会。
根据国行2014至2016年期间,马来西亚房价指数增长为5.7%,低于收入的6.8%增幅。2012至2014年期间,房价指数攀升26.5%,是同期收入增幅(12.4%)的双倍。
需求定生死
产业市场成也需求,败也需求。
24家受访者认为,今年产业价格会继续跌,大部分归咎于需求减少。
根据发展商观察,需求减少的理由,包括难以取得贷款、滞销库存高、经济展望疲弱、投机活动减少、产业不在可负担范围内,以及国行升息。
马星集团曾指出,产业滞销的原因在于地点和价格错配,而市场对“正确”的产品、地点和价格的需求依然在。
除了需求降低,发展商也认为,融资是第二大的问题,银行批准贷款标准严格,加上国行升息导致供款增加,导致潜在买家有心无力,或加重业者的负担。
一些发展商则相信,政府政策、产业可负担程度、产业定价过高和全球经济不稳定,是今年产业降价的原因。
政策打乱市场部署
政府数年前祭出打房政策,产业市场看似逐渐复苏之际,去年11月内阁又决定暂时冻结4种产业的发展令,打乱发展商算盘。
绝大部分受访者指出,对产业市场影响最大的政府政策是——银行收紧贷款批准。
只有2家发展商认为特定项目发展禁令是影响重大的政策。值得注意的是,并没有受访者选择“调整印花税”选项,显示影响不大。
为了降低大马家庭债务,银行收紧银根,让潜在买家有心无力,申请贷款人数一时大减。这意味着发展商必须付出更多时间来寻找合格的买家,因为许多贷款申请被拒。
升息冲击温和
国行在1月25日宣布上调隔夜政策利率(OPR)25个基点,是2014年至今首次升息。
升息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贷款成本走高,促使银行提高基准率(BR)和基本贷款利率(BLR),进而推高贷款利息。
根据VKA财富管理特许财务规划师梁健铭,假设50万令吉贷款年利率为4.6%,升息后每月需要多付77令吉,每年则是924令吉。
目前市况已疲弱,加上升息,必定打击消费者置业情绪,不利于发展商。
不过,70.5%受访者认为,升息只会温和影响产业需求,15.9%相信严重打击需求,其余13.6%则说影响轻微。
逾半受访者相信,国行今年只会升息1次,OPR将维持在3.25%。
有14名发展商认为国行会进一步升息,并有可能上调超过25个基点。只有1名受访者坚信,国行会降息25个基点。
产业价格停滞
逾半参与调查的发展商指出,去年产业市场表现温和;34.1%认为放缓;11.4%满意表现良好,也有2.3%直言差劲。
国家产业咨询中心数据显示,去年第三季产业交易量达7万5800宗,按年微跌0.6%。不过,交易值按年起11%,写下344亿6870万令吉。
累计9个月,交易量按年减4.3%至22万9529单位,但交易值按年扬6.7%至1023亿令吉,结束过去2年的跌势。
达证券分析员指出,交易值走高,主因是大型项目买卖地皮。
与发展商对去年市场的看法一致,有52.3%发展商认为去年产业价格停滞,没有升跌。
除了“停滞”,其余的发展商可分为2个阵营,一方称价格增加,另一方则时相反意见。其中,相信去年产业降价的一方较多,占了31.9%。
调整10%以内属健康
降幅方面,认为产业价格跌幅少于5%者是20.5%;跌5%至10%者有9.1%;还有2.3%称,降价超过10%!
13.6%发展商指出,去年产业涨价5%至10%;2.3%认为涨了超过10%。
根据产业经纪,房价调整5%至10%属健康;10%至20%算是温和;20%至30%就是恐惧;超过30%会恐慌抛售。
对于二手房子而言,开价调整10%至15%属健康。
八成发展商推新楼盘
市况艰难,但生意还是要做,高达84.1%或74名发展商称,今年也会推出新项目。
其中,有40家只会推介1个新项目,只有2家较有把握,计划推出8个项目。
看来,排屋依然是最受买家欢迎的产业种类,因为大部分发展商的计划中,都有包括排屋、其次是公寓、可负担高楼住宅、半独立/独立式、可负担排屋、SOHO、店屋和综合发展项目。
这是一项复选题,发展商可选择超过一个答案。不过,询及今年的主打产品时,35.1%发展商却透露将主力放在公寓,之后是排屋(24.3%)、可负担高楼住宅(16.2%)、可负担排屋(10.8%)和半独立/独立式(5.4%)。
重心在于发展SOHO与综合发展项目的受访者只有2家。
排屋受大家庭青睐
公寓价位更可负担
大马人购买产业的目的,多数是自住,一些可能是二代或三代同住,因此排屋的需求长青。
另外,发展商强推公寓,可能是因为城市缺乏可发展有地住宅的大片地皮、公寓价位较可负担,或者人们已接受或适应高楼生活。
商用与零售产业供多于求,许多店屋都空置,可能导致发展商谨慎发展,不愿加剧库存。
数年前市场吹起一阵SOHO风,之后还出现“变种”如SOFO和SOVO。
当时买家购入这种产业的目的多是投资,和价格较平易近人,但这并不适合家庭长期居住。
随着各州政府担忧供应过剩,前后冻结服务式公寓的建筑准证,发展商最近较少推出SOHO类型项目。
要吸中港台买家
马来西亚买家面临挑战,发展商纷纷另拓客源,逾半受访者表示考虑吸引外国买家。
中港台买家是马来西亚发展商的主要目标,其次是东盟及日本。
根据美国《国际生活》杂志最新的退休指数,大马获选为全球第5佳退休国家,蝉联亚洲最佳退休天堂美誉。
外国买家来马置业有特定门槛,只能购买100万令吉以上的产业,在一些州属的门槛甚至高达200万令吉,因此外国买家参与更多的是高档产业市场,非主流市场。
文章及图片未注明来源为瑞投咨网,均为转载,如有不适,请联系删除![email protected]
均价:33800元/㎡
位置:马来西亚吉隆坡惹兰苏丹伊斯迈
均价:35000元/㎡
位置:吉隆坡市中心(Jalan Yap Kwan Seng KLCC)
均价:45000元/㎡
位置: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双子塔对面
位置: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(紧靠双子塔)
位置:土布爹花园,吉隆坡
位置: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(靠近双子塔)
位置:吉隆坡武吉免登中心(汉都路2号)